送春阅读答案(1)
《送春》阅读答案参考
说起燕园的野花,声势最为浩大的,要数二月兰了。它们本是很单薄的,脆弱的茎,几片叶子,顶上开着小朵小朵简单的花。可是开成一大片,就形成春光中重要的色调。阴历二月,它们已探头探脑地出现在地上,然后忽然一下子就成了一大片。一大片深紫浅紫的颜色,不知为什么总有点朦胧。房前屋后,路边沟边,都让它占据了,熏染了。看起来,好像比它们实际占的地盘还要大。微风过处,花面起伏,丰富的各种层次的紫色一闪一闪的滚动着,仿佛还要到别处去涂抹。
没有人种过这花,但它每年都大开而特开。童年在清华,屋旁小溪边,便是它们的世界。人们不在意有这些花,它们也不在意人们是否在意,只管尽情地开放。那多变化的紫色,贯穿了我所经历的几十个春天。只在昆明那几年让白色的木香花代替了。木香花以后的岁月,便定格在燕园,而燕园的明媚春光,是少不了二月兰的。
斯诺墓所在的小山后面,人迹罕至,便成了二月兰的天下。从路边到山坡,在树与树之间,挤满花朵。有一小块颜色很深,像需要些水化一化;有一小块颜色很浅,近乎白色。在深色中有浅色的花朵,形成一些小亮点儿;在浅色中又有深色的笔触,免得它太轻灵。深深浅浅联成一片。这条路我也是不常走的,但每到春天,总要多来几回,看看这些小友。
这花开得好放肆!我心里说。我家屋后,一条弯弯的石径两侧直到后窗下,每到春来,都是二月兰的领地。面积虽小,也在尽情抛洒春光。不想一次有人来收拾院子,给枯草烧了一把火,说也要给野花立规矩。次年春天便不见了二月兰,它受不了规矩。野草却依旧猛长。我简直想给二月兰写信,邀请它们重返家园。信是无处投递,乃特地从附近移了几棵,也尚未见功效。
许多人不知道二月兰为何花,甚至语文教科书的插图也把它画成兰花的模样。兰花素有花中君子之称,品高香幽。二月兰虽也有个兰字,可完全与兰花没有关系,也不想攀高枝,只悄悄从泥土中钻出来,如火如荼点缀了春光,又悄悄落尽。我曾建议一年轻画徒,画一画这野花,最好用水彩,用印象派手法。年轻人交来一幅画稿,在灰暗的背景中只画有一枝伶仃的花,又依照“现代”眼光,在花旁画了一个破竹篮。
“这不是二月兰的典型姿态。”我心里评判着。二月兰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千军万马。身躯瘦弱,地位卑下,还有持久的精神。这是今春才悟到的。
因为病,因为懒,常几日不出门。整个春天花开花谢,来去匆匆,有的便不得见。却总见二月兰不动声色地开在那里,似乎随时在等候,问一句“你好些吗?”
又是一次小病后,在园中行走。忽觉绿色满眼,已为遮蔽炎热做准备。走到二月兰的领地时,不见花朵,只剩下绿色连到松墙。好像原有的一大张绚烂的色彩画,现在掀过去了,卷起来了,放在什么地方,以待来年。
我知道,春归去了。
在领地边徘徊了一会儿,忽然意识到二月兰的忠心和执著。从春如十三女儿学绣时,它便开花,直到雨僝风僽,春深春老。它迎春来,伴春在,送春去。古诗云“开到荼靡花事了”,我是总不知荼靡是个什么样儿,却亲见二月兰蓦然消失,是春归的一个征兆。僝僝迎春人人欢喜,有谁喜欢送春?忠心的、执著的二月兰没有推托这个任务。
11.文章第一小节哪些语句描写了二月兰开花是“声势浩大”? 这样写是为了什么?
12.第五段开头“这花开得好放肆”一句中,“放肆”这个词的本意是什么?在这里写出了二月兰怎样的特征?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13.本文作者不仅描摹了二月兰的形状,更感悟了它的精神,请概括作者感悟到二月兰的精神。
14.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回答问题。
(甲)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宗璞《紫藤萝瀑布》
(乙)紫藤萝开得恣肆风流,辉煌灿烂,但又端庄雅淑,耐得寂寞。不管是宏观的飞动闪光的瀑布,或是一朵张帆航行的船舱,都在读者心中造成充满生命的张力。
—— 陈素琰《〈宗璞散文选集〉序》
(1)具体分析甲文与《送春》在写法上的共同特点。
(2)仿照乙文,为《送春》写一段赏析性文字。
15.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在描写二月兰时,用拟人的手法把花儿给写活了,也写出了二月兰张扬的个性,也写出了人与花的情感沟通。
B、“人们不在意这些花,它们也不在意人们是否在意”,表现了一般人的偏见和二月兰对此的不在意。
C、作者否定一位年轻画徒对二月兰的刻画,在文章中起到反衬作用,更突出了二月兰“高扬着活力”的形象。
D、二月兰是作者的所咏之物。咏物之作不仅在于描摹事物的性状,更在于感悟物的精神,寄托作者的理想。本文正是这样的一篇佳作。
《送春》阅读答案:
11、(1)“忽然一下子就成了一大片”, “房前屋后,路边沟边,都让它占据了,熏染了” 。
(2)展现了二月兰开花的动态和不可阻拦的力量。
12、本意是轻率任意,毫无顾忌,含有贬义。这里指二月兰开花开得多,开得热闹,开得自由自在。表达出作者欣赏和赞美的感情。
13、普通平凡,忠心执著。
14、(1)写法上都运用了借物寓理的写法。甲文通过紫藤萝寄寓作者对待生命的态度。《送春》通过对二月兰的描绘,感悟它平凡、忠心、执著的精神,寄托作者的理想。
(2)二月兰虽是一种普通的野花,却开得声势浩大,又坚守自己的岗位,伴春而来,送春而去,所有读她的人都会敬佩她的忠心和执著。
15、B
送春阅读答案(2)
阅读下面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送春词
【唐】刘禹锡
昨来楼上迎春处,今日登楼又送归。
兰蕊残妆含露泣,柳条长袖向风挥。
佳人对镜容颜改,楚客①临江心事违。
万古至今同此恨,无如一醉尽忘机。
送春
【宋】朱弁②
风烟节物眼中稀,三月人犹恋褚衣③。
结就客愁云片段,唤回乡梦雨霏微。
小桃山下花初见,弱柳沙头絮未飞。
把酒送春无别语,羡君才到便成归。
【注】①楚客:这里代指贬谪之人。②作者曾因出使金国不屈于威胁利诱,为金所拘,留滞北地达十五年之久。这首诗即写于被拘期间。③褚衣:棉衣。
(1)这两首诗抒发的情感有什么不同。(4分)
(2)对“把酒送春无别语,羡君才到便成归”一联作简要赏析。(4分)
参考答案:
12.(1)一春将尽,离家万里的羁旅(2分)之中,寂寞、孤独(1分)思亲念家(1分)之凄凉。
(2)上片虚写妻子思念“我”而“停针线”,下片实写自己羁旅在外,见衣衫破损无人以“针线”缝补而思妻子,上下片借“针线”一词互相照应(2分)。词人以“针线”作为联系妻子和自己的媒介,寄托了思念的感情(2分)。
送春阅读答案(3)
天仙子送春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注释〕①《水调》:曲调名。相传为隋炀帝所制,唐代很流行。 ②流景:流逝的年华。 ③记省(xīng):清楚记得。
1.词中,能明确表达午醉醒来愁未醒中愁的原因的词句是____________。
2.对全词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写出诗人内心的愁闷无聊,时间由午后直至晚上。
B.明日落红应满径,写出诗人的想象,突出伤春之情。
C.帘幕密遮灯是写在花园里,因风大,灯火需要遮蔽。
D.这首诗表达出,封建社会不得志文人的叹老愤惋的情绪。
3.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张先的名句。其中的弄字,历来为诗家称道。请对弄字的妙处,作简要分析。
答案:
1.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2分)
2.C (帘幕密遮灯写的是室情况,花园里不可能有重重帘幕)(2分)
3.一个弄字用比拟的手法,将花与影都写活了,成了有知觉、有情感的物体。月光之下,晚风之中,花动影舞,顾昐情深,春夜月下花前的美景,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4 分,比拟手法及作用2分,产生的艺术效果2分)
4、这是诗人暮年伤春之作,上阕直接抒情,下阕即景生情,其中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向为前人称道,请你说说其中哪两个字最见诗人的描写功夫?为什么?
答:其中的破弄二字,生动形象地写出天上,云在流;地下,花移影动的意境。这一句生动细致的描写出云散月开,原来未必尽情显现的花的丰姿神采此时在月 光映照下婆娑弄影,摇曳生姿的景致;相对于上半阕的伤感,衬出了作者流连光景不胜情的淡淡哀愁中闪烁出的一星快乐的火花。而另一方面,这两个字又都暗示出有风,为下文的遮灯满径埋下伏笔。(三点,写出情感上对上文的衬托2分,写出对下文的呼应2分,对破弄二字写景内容的准确把握2分。)
阅读练习二:
(1)上阕作者心中之愁,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2)结合全词,赏析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的妙处。(5分)
答案:
(1)(3分)上阕写愁,有对自然的春光已逝之愁,有对自己的年华老去之愁,有与友人的后会无期之愁。(评分标准:本题3分。伤春,伤老,伤离别,3个要点各1分。)
(2)(5分)(示例)这首词写了作者伤春、孤寂之情。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云、月、花人格化,破来弄等词语,写出月夜之景的`美丽与动感。这一描写与沙上并禽的情态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由这一画面再想到明日落红应满径,则使作者的伤情之情、孤寂之心表现得更加生动传神。(评分标准:本题5分。全诗思想情感,1分;云破一句的修辞及其在句中的作用,2分;云破一句和上下文的关系及对全诗的作用,2分。)
(3)这首词上阕写午醉醒来愁未醒,此中意味,与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二句的感受相仿佛,令人生出酒过愁肠愁更愁的感叹。(1分)
阅读练习三:
(1)这是一首送春词,上阙五句话写五件伤怨的事情来表达春愁无限及人生遗憾。请具体分析作者在上阙所写的五件伤怨的事情。
答:《水调》歌怨声哀切,醉醒愁未醒,送春归去不知何时能回,临镜而伤年光飞逝,回忆往事历历,只有空怀旧梦。
(2)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历来为人称道。王国维赞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评云:心与景会,落笔即是,着意即非,故当快炙。你认为此句妙在何处?
答:词句之所以传送千古,首先在于修辞炼句的功夫,词人善于抓住大自然一瞬间的现象,摄入词 中。天上,云在流;地上,花影在动。破弄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境界。本句之所以为人称道,在于词人把经过整天的忧伤苦闷的心情,通过生动妩媚的形象传 绘出来。天很快就暗下来了,水禽已并眠在池边沙岸上,夜幕逐渐笼罩大地。恰在这时,意外的景色变化在眼前出现了。风起了,霎时吹开了云层,月光透露出来 了,而花被风所吹动,也竟自在月光临照下婆娑弄影。这就给作者孤寂的情怀注入了暂时的欣慰。
【参考译文】
手持酒杯细听那《水调》声声,午间醉酒虽醒愁还没有醒。送走了春天,春天何时再回来?临近傍晚照镜,感伤逝去的年景,如烟往事在日后空自让人沉吟。
鸳鸯于黄昏后在池边并眠,花枝在月光下舞弄自己的倩影。一重重帘幕密密地遮住灯光,风儿还没有停,人声已安静,明日落花定然铺满径。
【赏析】
此篇为暮春伤怀之作,是张先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词中描写词人醉酒销愁,为春光流逝、往事成空、后会无期而感伤。
此词上阕写春愁无限及人生遗憾,五句话写五件伤怨的情事:《水调》歌怨声哀切,醉醒愁未醒,送春归去不知何时能回;临镜而伤年光飞逝,回忆往事历历,只有空怀旧梦;下阕通过并禽写自己孤独,月弄花影烘托出人生之无奈;以落红应满径暗喻作者情绪的低落。全词将作者慨叹年老位卑、前途渺茫之情与暮春之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调子沉郁伤感,情蕴景中,用语精准,工于锻炼字句,体现了张词的主要艺术特色。其中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上片主要写词人的思想活动,颇具平淡之趣。前两句写词人原本想借听调喝酒排遣心中的愁闷,但结果却是醉醒来愁未醒,醉意虽然消除了,但心中的愁却没有减去一分。这两句与冯延巳《鹊踏枝》中的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有些相似,都是写欢乐过后容易生出无尽的哀情。但仔细对比就会发现,冯词所写的是酒尽人散之后确实产生的萧索情怀,而本词中,词人想到酒尽人散后可能产生的哀愁,便根本没去参加宴会。于是,词人不由得发出慨叹:送春春去几时回?此句中有两个春字,然意思不尽相同,前一个春字指季节,即指大好春光;下一个春字指时光,春去既表达了词人对年华易逝的感伤之情,还蕴涵着对年少青春时光的追忆和惋惜之情。这就照应了下文的往事后期空记省。临晚镜,伤流景是反用杜牧诗句:自悲临晓镜,谁与惜流年?以晚易晓,主要在于写实。杜牧原诗是写女子早晨梳妆,感叹时光易逝,因而用的是临晓镜; 而本词中将晓改为晚,是因为词人午醉之后,又休息半晌,此刻已接近黄昏,一直躺着却仍然不能消愁解忧,于是起来临晚镜。这个晚字用得极妙,可谓一语双关,既表明了天色已晚,又隐指自己已到晚年。伤流景三个字进一步补充,更加明确地表达出了词人对时光易逝、青春不再、人到晚年的感伤。
往事后期空自省一句中的后期其实本为悠悠。而词人最终之所以选用了稍嫌朴拙的后期,而未采用看起来更加空灵、更加传神的悠悠,是因为相比而言,后期与前面提到的愁、伤等词联系得更紧密些。后期一词,既暗含着往事已经如过眼云烟一样逝去,一去不复返,又流露出了因错失机缘而耽误期约的后悔之情。但是后悔也无济于事,只能空自省,以追忆往事。然而,即使回忆往事的一些美好片断,也并不能从中得到些许安慰,反而会平添更多的烦恼。正因如此,词人想到即便纵情于美酒和歌舞之中,也不能消除自己的愁闷,所以索性连盛大的宴会也干脆不去参加了。这一句不着痕迹地就把一腔自甘孤寂的苦情写得如此惆怅感人,令人叫绝。
下片写动态之景,极有空灵之美。由于没有去参加盛大的宴会,所以夜幕降临的时候,词人便独自到小园中散步,希望以此来排遣一整天都郁积在心中的苦闷。沙上并禽池上暝,词人在夜幕中看到了这样温馨的景色,遗憾的是,夜空中本来应该有月亮的,而此时的夜空中却只有浓云,毫无月色。词人只好带着遗憾准备回住处。没想到,正在这时,云破月来花弄影,一阵风吹开了浓云,露出了藏在云里的月亮。同时,花儿也被风吹动,在明亮的月光下婆娑弄影。看到此情此景,词人孤寂的心情才感到了一丝丝欣慰。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说到: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然而,这一传诵千古的名句的绝妙之处不仅在于遣词造句上,更在于它所传达出的思想感情上。词人一整天都无法排遣心中的愁绪,没想到,在一天将尽时却意外地感受到了一丝即将流逝的春意,可想而知,词人当时的心情是多么复杂。通过此句,词人不仅表达了自己忧伤中略带欣慰的复杂心情,更让读者从中体会到了一丝喜悦,看到了一幅美景。难怪杨慎在《词品》中说:景物如画,画亦不能至此,绝倒绝倒!
接下来,词人写到重重帘幕密遮灯,因为外面有风,词人生怕大风将屋里的灯焰吹灭,于是进了屋后赶紧把帘幕拉起来,遮住灯焰。但是,风越来越大,帘幕已经不能很好地遮挡灯焰了,此时灯焰在不停地闪动。一句人初静,既表现出夜深人静之时,风势愈加迅猛的情境,又与上片提到的不赴府会相照应,说明此时府中的酒宴歌舞都已经结束了,人都已经散去了,一切都安静下来了。明日落红应满径一句,是说刚刚还在月光中婆娑弄影的花朵,经过这一夜春风的摧残,一定会落红满径。其中既蕴涵着词人对春天逝去的感伤,又有对自己已经迟暮的叹惋,还有对自己赏春偶得佳景的欣喜,将词人惜春、忆旧、怀人的复杂心情刻画了出来。
本词字句凝练,体现了张词的艺术特色。尤其是词中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描绘出了一幅绝美的图画,实为神来之笔。
送春阅读答案(4)
送春
(宋)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1. “子规”的别名是什么?它常在什么季节啼鸣?
2. 子规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常借以抒写悲情,在这首诗歌中所表现的是怎样一种情感?
参考答案:
1. 别名杜鹃鸟,它常在暮春季节啼鸣。
2. 子规不停啼叫,不信唤不回已消逝的春光,作者借此抒发顽强进取、执着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赏析】
这首诗写暮春三月的景象。花落了虽又重开,燕子离去了还会回来,然而那眷恋春光的杜鹃,却半夜三更还在悲啼,不相信东风是唤不回来的。
后两句以拟人的手法来写了杜鹃鸟,塑造了一个执着的形象,借此表现自己留恋春天的情怀,字里行间充满凄凉的美感。 东风就是指春风,子规,杜鹃鸟经常在暮春啼叫。 诗人用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来表达竭尽全力留住美好时光的意思,既表达珍惜的心情,又显示了自信和努力的态度。
“落更开”描述了三月的花谢了又开,表现了春光未逝;“燕飞来”描述了低矮的屋檐下有燕子飞来飞去,表现了春光生机犹在。
这首诗的子规(杜鹃)与以往大部分诗里借喻哀伤,凄切的含义较不相同,带有比较积极的意义
送春阅读答案(5)
(1)说起燕园的野花,声势最为浩大的,要数二月兰了。它们本是很单薄的,脆弱的茎,几片叶子,顶上开着小朵小朵简单的花。可是开成一大片,就形成春光中重要的色调。阴历二月,它们已探头探脑地出现在地上,然后忽然一下子就成了一大片。一大片深紫浅紫的颜色,不知为什么总有点朦胧。房前屋后,路边沟沿,都让它们占据了,熏染了。看起来,好像比它们实际占的地盘还要大。微风过处,花面起伏,丰富的各种层次的紫色一闪一闪地滚动着,仿佛还要到别处去涂抹。
(2)没有人种过这花,但它每年都大开而特开。童年在清华,屋旁小溪边,便是它们的世界。人们不在意有这些花,它们也不在意人们是否在意,只管尽情地开放。那多变化的紫色,贯穿了我所经历的几十个春天。只在昆明那几年让白色的木香花代替了。木香花以后的岁月,便定格在燕园,而燕园的明媚春光,是少不了二月兰的。
(3)其实我家近处,便有大片二月兰。个芳邻门前都有特色,有人从荷兰带回郁金香,有人从近处花圃移来各色花草。这家因主人年老,儿孙远居海外,没有人侍弄园子,倒给了二月兰充分发展的机会。春来开得满园,像一大块花毯,衬着边上的绿松墙。花朵们往松墙的缝隙间直挤过去,稳重的松树也在含笑望着它们。
(4)这花开得好放肆!我心里说。我家屋后,一条弯弯的石径两侧直到后窗下,每到春来,都是二月兰的领地。面积虽小,也在尽情抛洒春光。不想一次有人来收拾院子,给枯草烧了一把火,说也要给野花立规矩。次年春天便不见了二月兰,它受不了规矩。野草却依旧猛长。我简直想给二月兰写信,邀请它们重返家园。信是无处投递。乃特地从附近移了几棵,也尚未见功效。
(5)许多人不知道二月兰为何花,甚至语文教科书的插图也把它画成兰花的模样。兰花素有花中君子之称,品高香幽。二月兰虽也有个兰字,可完全与兰花没有关系,也不想攀高枝,只悄悄从泥土中钻出来,如火如荼点缀了春光,又悄悄落尽。我曾建议一年轻画徒,画一画这野花,最好用水彩,用印象派手法。年轻人交来一幅画稿,在灰暗的背景中只画有一枝伶仃的花,又依照“现代”眼光,在花旁画了一个破竹篮。
(6)“这不是二月兰的典型姿态。”我心里评判着。二月兰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千军万马。身躯瘦弱,地位卑下,却高扬着活力,看了让人透不过气来。而且它们不只开得隆重茂盛,尽情尽性,还有持久的精神。这是今春才悟到的。
(7)因为病,因为懒,常几日不出门。整个春天花开花谢,来去匆匆,有的便不得见。却总见二月兰不动声色地开在那里,似乎随时在等候,问一句“你好些吗?”
(8)又是一次小病后,在园中行走。忽觉绿色满眼,已为遮蔽炎热作准备。走到二月兰的领地时,不见花朵,只剩下绿色直连到松墙。好像原有的一大张绚烂的色彩画,现在掀过去了,卷起来了,放在什么地方,以待来年。
(9)我知道,春归去了。
(10)在领地边徘徊了一会儿,忽然意识到二月兰的忠心和执著。从春如十三女儿学绣时,它便开花,直到雨僝风僽,春深春老。它迎春来,伴春在,送春去。古诗云“开到荼靡花事了”,我是总不知荼靡是个什么样儿,却亲见二月兰蓦然消失,是春归的一个征兆。
(11)迎春人人欢喜,有谁喜欢送春?忠心的、执著的二月兰没有推托这个任务。
《送春》阅读答案:
1。文章一开头便写道:“说起燕园的野花,声势最为浩大的,要数二月兰了。”
(1)为什么说“声势最为浩大”?(3分)
答案:二月兰“忽然一下子就成了一大片”,“房前屋后,路边沟沿,都让它们占据了,熏染了”。
(2)用“声势浩大”来描写二月兰,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2分)
答案:展现了二月兰开花的动感和不可阻挡的力量。
2。第四段开头“这花开得好放肆”一句中,“放肆”这个词的本意是什么?在这里指什么而言?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6分)
答案:本义是轻率、毫无顾忌,含有贬义。这里指二月兰开花开得多,开得热闹,开得自由自在。表达出作者欣赏和赞美的感情。
3。“春来开得满园,像一大块花毯,衬着边上的绿松墙。花朵们往松墙的缝隙间直挤过去,稳重的松树也在含笑望着它们。”请分析这一句话的表达特色。(4分)
答案:(1)运用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二月兰开得美丽,开得“放肆”,使人印象深刻;(2)从动静两个角度进行描写,富有情趣。
4。文章的标题是“送春”,但前半部分却用较大的篇幅描写二月兰“声势最为浩大”,“开得好放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6分)
答案:借二月兰的“声势最为浩大”,“开得好放肆”衬托春的到来,表达了二月兰将春天送来。
送春阅读答案(6)
阅读下面阅读宋词,回答问题。
蝶恋花送春
朱淑真
楼外垂杨千万缕,欲系青春,少住春还去。犹自风前飘柳絮,随春且看归何处。
绿满山川闻杜宇,便做无情,莫也愁人苦。把酒送春春不语,黄昏却下潇潇雨。
1.下列对作品中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欲系青春”:“青春”,指春光。
B“犹自风前飘柳絮”:“犹自”,指作者自己。
C“绿满山川闻杜宇”:“杜宇”,杜鹃,传说中哀鸣啼血之鸟。
D“莫也愁人苦”:“莫”,莫非。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5分)
参考答案
1.B
2.这首诗写了作者送春时的愁绪:垂杨系春,柳絮看春归处;杜宇为春归去而哀鸣;小雨为春天送行(或借小雨表达留恋之意)2分。作者以春景留春光,景中含情。1分借万景留春而留不住的情形,表达自己对春光易逝的伤感之情,借景抒情。2分
评分说明:分析春景2分,揭示春景留春光1分,揭示”借物伤感表达人伤感2分”
送春阅读答案(7)
(1)说起燕园的野花,声势最为浩大的,要数二月兰了。它们本是很单薄的,脆弱的茎,几片叶子,顶上开着小朵小朵简单的花。可是开成一大片,就形成春光中重要的色调。阴历二月,它们已探头探脑地出现在地上,然后忽然一下子就成了一大片。一大片深紫浅紫的颜色,不知为什么总有点朦胧。房前屋后,路边沟沿,都让它们占据了,熏染了。看起来,好像比它们实际占的地盘还要大。微风过处,花面起伏,丰富的各种层次的紫色一闪一闪地滚动着,仿佛还要到别处去涂抹。
(2)没有人种过这花,但它每年都大开而特开。童年在清华,屋旁小溪边,便是它们的世界。人们不在意有这些花,它们也不在意人们是否在意,只管尽情地开放。那多变化的紫色,贯穿了我所经历的几十个春天。只在昆明那几年让白色的木香花代替了。木香花以后的岁月,便定格在燕园,而燕园的明媚春光,是少不了二月兰的。
(3)其实我家近处,便有大片二月兰。个芳邻门前都有特色,有人从荷兰带回郁金香,有人从近处花圃移来各色花草。这家因主人年老,儿孙远居海外,没有人侍弄园子,倒给了二月兰充分发展的机会。春来开得满园,像一大块花毯,衬着边上的绿松墙。花朵们往松墙的缝隙间直挤过去,稳重的松树也在含笑望着它们。
(4)这花开得好放肆!我心里说。我家屋后,一条弯弯的石径两侧直到后窗下,每到春来,都是二月兰的领地。面积虽小,也在尽情抛洒春光。不想一次有人来收拾院子,给枯草烧了一把火,说也要给野花立规矩。次年春天便不见了二月兰,它受不了规矩。野草却依旧猛长。我简直想给二月兰写信,邀请它们重返家园。信是无处投递。乃特地从附近移了几棵,也尚未见功效。
(5)许多人不知道二月兰为何花,甚至语文教科书的插图也把它画成兰花的模样。兰花素有花中君子之称,品高香幽。二月兰虽也有个兰字,可完全与兰花没有关系,也不想攀高枝,只悄悄从泥土中钻出来,如火如荼点缀了春光,又悄悄落尽。我曾建议一年轻画徒,画一画这野花,最好用水彩,用印象派手法。年轻人交来一幅画稿,在灰暗的背景中只画有一枝伶仃的花,又依照“现代”眼光,在花旁画了一个破竹篮。
(6)“这不是二月兰的典型姿态。”我心里评判着。二月兰是一大片一大片的,千军万马。身躯瘦弱,地位卑下,却高扬着活力,看了让人透不过气来。而且它们不只开得隆重茂盛,尽情尽性,还有持久的精神。这是今春才悟到的。
(7)因为病,因为懒,常几日不出门。整个春天花开花谢,来去匆匆,有的便不得见。却总见二月兰不动声色地开在那里,似乎随时在等候,问一句“你好些吗?”
(8)又是一次小病后,在园中行走。忽觉绿色满眼,已为遮蔽炎热作准备。走到二月兰的领地时,不见花朵,只剩下绿色直连到松墙。好像原有的一大张绚烂的色彩画,现在掀过去了,卷起来了,放在什么地方,以待来年。
(9)我知道,春归去了。
(10)在领地边徘徊了一会儿,忽然意识到二月兰的忠心和执著。从春如十三女儿学绣时,它便开花,直到雨僝风僽,春深春老。它迎春来,伴春在,送春去。古诗云“开到荼靡花事了”,我是总不知荼靡是个什么样儿,却亲见二月兰蓦然消失,是春归的一个征兆。
(11)迎春人人欢喜,有谁喜欢送春?忠心的、执著的二月兰没有推托这个任务。
文章一开头便写道:“说起燕园的野花,声势最为浩大的,要数二月兰了。”
(1)为什么说“声势最为浩大”?(3分)
(2)用“声势浩大”来描写二月兰,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2分)
第四段开头“这花开得好放肆”一句中,“放肆” 这个词的本意是什么?在这里指什么而言?表达出作者怎样的感情?(6分)
“春来开得满园,像一大块花毯,衬着边上的绿松墙。花朵们往松墙的缝隙间直挤过去,稳重的松树也在含笑望着它们。”请分析这一句话的表达特色。(4分)
文章的标题是“送春”,但前半部分却用较大的篇幅描写二月兰“声势最为浩大”,“开得好放肆”,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6分)
答案:
(1)二月兰“忽然一下子就成了一大片”,“房前屋后,路边沟沿,都让它们占据了,熏染了”。(3分)
(2)展现了二月兰开花的动感和不可阻挡的力量。(3分)
本义是轻率、毫无顾忌,含有贬义。这里指二月兰开花开得多,开得热闹,开得自由自在。表达出作者欣赏和赞美的感情。(6分)
(1)运用比喻、拟人、衬托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表现了二月兰开得美丽,开得“放肆”,使人印象深刻;(2)从动静两个角度进行描写,富有情趣。(一点2分,共4分)
略
送春阅读答案(8)
天仙子送春阅读训练题及答案
阅读练习一
天仙子送春
张先
《水调》数声持酒听,午醉醒来愁未醒。送春春去几时回?临晚镜,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
沙上并禽池上瞑,云破月来花弄影。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日落红应满径。
〔注释〕①《水调》:曲调名。相传为隋炀帝所制,唐代很流行。 ②流景:流逝的年华。 ③记省(xīng):清楚记得。
1.词中,能明确表达午醉醒来愁未醒中愁的原因的词句是____________。
2.对全词内容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片写出诗人内心的愁闷无聊,时间由午后直至晚上。
B.明日落红应满径,写出诗人的想象,突出伤春之情。
C.帘幕密遮灯是写在花园里,因风大,灯火需要遮蔽。
D.这首诗表达出,封建社会不得志文人的叹老愤惋的情绪。
3.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张先的名句。其中的弄字,历来为诗家称道。请对弄字的妙处,作简要分析。
答案:
1.伤流景,往事后期空记省(2分)
2.C (帘幕密遮灯写的是室情况,花园里不可能有重重帘幕)(2分)
3.一个弄字用比拟的手法,将花与影都写活了,成了有知觉、有情感的物体。月光之下,晚风之中,花动影舞,顾昐情深,春夜月下花前的美景,生动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4 分,比拟手法及作用2分,产生的艺术效果2分)
4、这是诗人暮年伤春之作,上阕直接抒情,下阕即景生情,其中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向为前人称道,请你说说其中哪两个字最见诗人的描写功夫?为什么?
答:其中的破弄二字,生动形象地写出天上,云在流;地下,花移影动的意境。这一句生动细致的描写出云散月开,原来未必尽情显现的花的丰姿神采此时在月 光映照下婆娑弄影,摇曳生姿的景致;相对于上半阕的伤感,衬出了作者流连光景不胜情的淡淡哀愁中闪烁出的一星快乐的火花。而另一方面,这两个字又都暗示出有风,为下文的遮灯满径埋下伏笔。(三点,写出情感上对上文的衬托2分,写出对下文的呼应2分,对破弄二字写景内容的准确把握2分。)
阅读练习二:
(1)上阕作者心中之愁,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2)结合全词,赏析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的妙处。(5分)
答案:
(1)(3分)上阕写愁,有对自然的春光已逝之愁,有对自己的年华老去之愁,有与友人的后会无期之愁。(评分标准:本题3分。伤春,伤老,伤离别,3个要点各1分。)
(2)(5分)(示例)这首词写了作者伤春、孤寂之情。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云、月、花人格化,破来弄等词语,写出月夜之景的美丽与动感。这一描写与沙上并禽的情态构成了一幅和谐美好的画面;由这一画面再想到明日落红应满径,则使作者的`伤情之情、孤寂之心表现得更加生动传神。(评分标准:本题5分。全诗思想情感,1分;云破一句的修辞及其在句中的作用,2分;云破一句和上下文的关系及对全诗的作用,2分。)
(3)这首词上阕写午醉醒来愁未醒,此中意味,与柳永《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二句的感受相仿佛,令人生出酒过愁肠愁更愁的感叹。(1分)
阅读练习三:
(1)这是一首送春词,上阙五句话写五件伤怨的事情来表达春愁无限及人生遗憾。请具体分析作者在上阙所写的五件伤怨的事情。
答:《水调》歌怨声哀切,醉醒愁未醒,送春归去不知何时能回,临镜而伤年光飞逝,回忆往事历历,只有空怀旧梦。
(2)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历来为人称道。王国维赞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评云:心与景会,落笔即是,着意即非,故当快炙。你认为此句妙在何处?
答:词句之所以传送千古,首先在于修辞炼句的功夫,词人善于抓住大自然一瞬间的现象,摄入词 中。天上,云在流;地上,花影在动。破弄创造出一种全新的境界。本句之所以为人称道,在于词人把经过整天的忧伤苦闷的心情,通过生动妩媚的形象传 绘出来。天很快就暗下来了,水禽已并眠在池边沙岸上,夜幕逐渐笼罩大地。恰在这时,意外的景色变化在眼前出现了。风起了,霎时吹开了云层,月光透露出来 了,而花被风所吹动,也竟自在月光临照下婆娑弄影。这就给作者孤寂的情怀注入了暂时的欣慰。
【参考译文】
手持酒杯细听那《水调》声声,午间醉酒虽醒愁还没有醒。送走了春天,春天何时再回来?临近傍晚照镜,感伤逝去的年景,如烟往事在日后空自让人沉吟。
鸳鸯于黄昏后在池边并眠,花枝在月光下舞弄自己的倩影。一重重帘幕密密地遮住灯光,风儿还没有停,人声已安静,明日落花定然铺满径。
【赏析】
此篇为暮春伤怀之作,是张先脍炙人口的名篇之一。词中描写词人醉酒销愁,为春光流逝、往事成空、后会无期而感伤。
此词上阕写春愁无限及人生遗憾,五句话写五件伤怨的情事:《水调》歌怨声哀切,醉醒愁未醒,送春归去不知何时能回;临镜而伤年光飞逝,回忆往事历历,只有空怀旧梦;下阕通过并禽写自己孤独,月弄花影烘托出人生之无奈;以落红应满径暗喻作者情绪的低落。全词将作者慨叹年老位卑、前途渺茫之情与暮春之景有机地交融在一起,调子沉郁伤感,情蕴景中,用语精准,工于锻炼字句,体现了张词的主要艺术特色。其中云破月来花弄影是千古传诵的名句。
上片主要写词人的思想活动,颇具平淡之趣。前两句写词人原本想借听调喝酒排遣心中的愁闷,但结果却是醉醒来愁未醒,醉意虽然消除了,但心中的愁却没有减去一分。这两句与冯延巳《鹊踏枝》中的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有些相似,都是写欢乐过后容易生出无尽的哀情。但仔细对比就会发现,冯词所写的是酒尽人散之后确实产生的萧索情怀,而本词中,词人想到酒尽人散后可能产生的哀愁,便根本没去参加宴会。于是,词人不由得发出慨叹:送春春去几时回?此句中有两个春字,然意思不尽相同,前一个春字指季节,即指大好春光;下一个春字指时光,春去既表达了词人对年华易逝的感伤之情,还蕴涵着对年少青春时光的追忆和惋惜之情。这就照应了下文的往事后期空记省。临晚镜,伤流景是反用杜牧诗句:自悲临晓镜,谁与惜流年?以晚易晓,主要在于写实。杜牧原诗是写女子早晨梳妆,感叹时光易逝,因而用的是临晓镜; 而本词中将晓改为晚,是因为词人午醉之后,又休息半晌,此刻已接近黄昏,一直躺着却仍然不能消愁解忧,于是起来临晚镜。这个晚字用得极妙,可谓一语双关,既表明了天色已晚,又隐指自己已到晚年。伤流景三个字进一步补充,更加明确地表达出了词人对时光易逝、青春不再、人到晚年的感伤。
往事后期空自省一句中的后期其实本为悠悠。而词人最终之所以选用了稍嫌朴拙的后期,而未采用看起来更加空灵、更加传神的悠悠,是因为相比而言,后期与前面提到的愁、伤等词联系得更紧密些。后期一词,既暗含着往事已经如过眼云烟一样逝去,一去不复返,又流露出了因错失机缘而耽误期约的后悔之情。但是后悔也无济于事,只能空自省,以追忆往事。然而,即使回忆往事的一些美好片断,也并不能从中得到些许安慰,反而会平添更多的烦恼。正因如此,词人想到即便纵情于美酒和歌舞之中,也不能消除自己的愁闷,所以索性连盛大的宴会也干脆不去参加了。这一句不着痕迹地就把一腔自甘孤寂的苦情写得如此惆怅感人,令人叫绝。
下片写动态之景,极有空灵之美。由于没有去参加盛大的宴会,所以夜幕降临的时候,词人便独自到小园中散步,希望以此来排遣一整天都郁积在心中的苦闷。沙上并禽池上暝,词人在夜幕中看到了这样温馨的景色,遗憾的是,夜空中本来应该有月亮的,而此时的夜空中却只有浓云,毫无月色。词人只好带着遗憾准备回住处。没想到,正在这时,云破月来花弄影,一阵风吹开了浓云,露出了藏在云里的月亮。同时,花儿也被风吹动,在明亮的月光下婆娑弄影。看到此情此景,词人孤寂的心情才感到了一丝丝欣慰。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中说到: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然而,这一传诵千古的名句的绝妙之处不仅在于遣词造句上,更在于它所传达出的思想感情上。词人一整天都无法排遣心中的愁绪,没想到,在一天将尽时却意外地感受到了一丝即将流逝的春意,可想而知,词人当时的心情是多么复杂。通过此句,词人不仅表达了自己忧伤中略带欣慰的复杂心情,更让读者从中体会到了一丝喜悦,看到了一幅美景。难怪杨慎在《词品》中说:景物如画,画亦不能至此,绝倒绝倒!
接下来,词人写到重重帘幕密遮灯,因为外面有风,词人生怕大风将屋里的灯焰吹灭,于是进了屋后赶紧把帘幕拉起来,遮住灯焰。但是,风越来越大,帘幕已经不能很好地遮挡灯焰了,此时灯焰在不停地闪动。一句人初静,既表现出夜深人静之时,风势愈加迅猛的情境,又与上片提到的不赴府会相照应,说明此时府中的酒宴歌舞都已经结束了,人都已经散去了,一切都安静下来了。明日落红应满径一句,是说刚刚还在月光中婆娑弄影的花朵,经过这一夜春风的摧残,一定会落红满径。其中既蕴涵着词人对春天逝去的感伤,又有对自己已经迟暮的叹惋,还有对自己赏春偶得佳景的欣喜,将词人惜春、忆旧、怀人的复杂心情刻画了出来。
本词字句凝练,体现了张词的艺术特色。尤其是词中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句,描绘出了一幅绝美的图画,实为神来之笔。
送春阅读答案(9)
万俟咏《诉衷情·送春》原文阅读答案及翻译赏析
诉衷情·送春
万俟咏
一鞭清晓喜还家,宿醉困流霞①。夜来小雨新霁,双燕舞风斜。
山不尽,水无涯,望中赊②。送春滋味,念远情怀,分付杨花。
【注】①流霞:酒的泛称。②赊:疏阔意。
⑴联系全词分析,上片第一句中的“喜”表现在哪些方面?
⑵黄昇《花阉词选》录该词题作“送春,意味着这首词的主旨是写送春情怀。”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答案
⑴①即将还家之喜;②为即将返家而沉醉之喜;③沿途赏美景之喜;④来路艰难跋涉已成过往之喜。
⑵不同意。全词抒发的是客子即将到家时的喜悦之情。全词通篇都是紧扣“喜还家”三字构思下笔、写景抒情的。
二:
(1)词中哪几个字点明了这首词的旨意?这首词写景时采用了什么手法?
(2)“分付杨花”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主要分付杨花什么?
[答案]
(1)喜还家 这首词移情入景,写景有着“以情带景”的特点,诗人带着愉快的心情去写景,因此,“小雨新霁”、“双燕舞”无不传达出作者内心的喜悦之情
(2)拟人手法作者将归家前的思家怀人的.伤感情味,统统交给杨花去发落。
译文:
清早骑马扬鞭高高兴兴地赶路,昨晚因归家在即痛饮流霞美酒,把我喝得十分醉。夜晚那霏霏细雨刚停,天晴日朗,双双春燕欢快地歌舞在和暖的斜风中。
蜿蜒曲折的翠绿山峰看也看不够,碧水涟涟的广阔春水啊赏也赏不尽。极目远望旅程仍然邈远无穷。送春时的伤春滋味,思念亲人的愁苦情怀,都交给了漫天飞舞的杨花消失干净!
赏析:
万俟咏是北宋末南宋初词人。字雅言,自号词隐、大梁词隐。籍贯与生卒年均不详。哲宗元佑时已以诗赋见称于时。据王灼《碧鸡漫志》卷2记载:“元佑时诗赋老手”。但屡试不第,于是绝意仕进,纵情歌酒。自号“大梁词隐”。徽宗政和初年,召试补官,授大晟府制撰。绍兴五年(1135)补任下州文学。善工音律,能自度新声。词学柳永,存词27首。
此为咏春词,抒发了客子即将到家时的喜悦心情。全词围绕着“喜”字落笔,轻盈流走,词意婉丽,为咏春词的创作开创了新的境界。
开头一句点出“喜还家”这一全篇主旨。那清脆的一声鞭响,打破了拂晓时的沉寂,启奏了一支轻快的还乡曲。词接着宕开笔墨,描述客子归程上的情态和周围的景致,烘托欢乐的气氛。“宿醉困流霞”。流霞,泛指美酒。昨晚因还家即,把盏痛饮,一夜沉醉,今朝登程,马上犹带余醒。他抬起惺忪醉眼,觉得周围的一切都浸润喜庆的气氛之中:“夜来小雨新霁,双燕舞风斜。”醉眠不知窗外事,一夜小雨,清晓方停,策马而行,天朗气清,更有那一双春燕,晨风中上下翻飞,似乎也为他起舞助兴。“双燕”,亦暗示昔日别妻出游,如同劳燕分飞,而今重新比翼之期已不远。
过片“山不尽,水无涯,望中赊,”写客子快要到家了,不禁回望归程。此处,词中欢快的旋律略作顿宕,稍超深沉。游子回一望一路艰难跋涉的迢迢归程和浩阔风尘,心中充满了历尽沧桑的复杂意绪。客子感慨之余,但见漫天杨花,扑面而来,便信手拈来一句妙语:“送春滋味,念远情怀,分付杨花。”让我把自己年年客中送春、倍受煎熬的悲凉滋味,还有家人为我牵肠挂肚、思亲念远的凄苦情怀,统统分付给杨花吧!蒙蒙杨花,总是报告暮春的消息,撩起人们伤春的意绪,而今却成为这位客子往昔愁苦的负载物。他将迈着松快的脚步,去和家人团聚。词最后以幽默、俏皮将欢情再度扬起,结束了全篇。
送春阅读答案(10)
《送春》阅读题答案及赏析
送春
(宋)王令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1. “子规”的别名是什么?它常在什么季节啼鸣?
2. 子规在我国古代诗歌中常借以抒写悲情,在这首诗歌中所表现的是怎样一种情感?
参考答案:
1. 别名杜鹃鸟,它常在暮春季节啼鸣。
2. 子规不停啼叫,不信唤不回已消逝的春光,作者借此抒发顽强进取、执着追求美好未来的坚定信念和乐观精神。
【赏析】
这首诗写暮春三月的景象。花落了虽又重开,燕子离去了还会回来,然而那眷恋春光的杜鹃,却半夜三更还在悲啼,不相信东风是唤不回来的。
后两句以拟人的手法来写了杜鹃鸟,塑造了一个执着的形象,借此表现自己留恋春天的情怀,字里行间充满凄凉的美感。 东风就是指春风,子规,杜鹃鸟经常在暮春啼叫。 诗人用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来表达竭尽全力留住美好时光的意思,既表达珍惜的`心情,又显示了自信和努力的态度。
“落更开”描述了三月的花谢了又开,表现了春光未逝;“燕飞来”描述了低矮的屋檐下有燕子飞来飞去,表现了春光生机犹在。
这首诗的子规(杜鹃)与以往大部分诗里借喻哀伤,凄切的含义较不相同,带有比较积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