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故事(1)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就有拼命硬干的人,就有舍身求法的人,就有为民请命的人……”庚子年春,荆楚大疫,举国惊惶。随着疫情的不断发展,全体国人的悠悠思绪,不由得又回到了那个17年前“非典”扩散的恐怖日子。正是在这样人人自危的危急关头,17年前,钟南山院士毅然请缨“把最危重的病人往我们医院送”;17年后的今天,84岁的他建议大家“没有特殊情况不要去武汉”,而自己却再一次挺身而出,坚定逆行。一张在列车上休息的照片不知湿润了多少人的眼眶,暖黄的灯光笼罩着他疲惫却依旧健康的面容,给人们坚实可靠的安全感,仿佛他就是那一座巍峨耸立的青山,守护着身后眉眼盈盈的故土,热忱一生的山河。
非典时的钟院士反对权威专家“普通流感”的观点,厉声指责媒体虚假报道,“非典并不可怕,可防,可治”短短几字,掷地有声。从儿时父亲耳濡目染“救死扶伤,治病救人”,到在英国求学时以真才实干改变外国同行对中国的看法,再到他决然拒绝爱丁堡大学的挽留,回到中国报效祖国。再观眼下,钟院士的话再次成为了病患的曙光,国民的希望。
在科学研究上一丝不苟,年过古稀未伏枥的他,却在镜头前一次又一次哽咽。当他听到武汉市民都在家里开着窗户唱国歌时,当他称赞李 文亮为英雄时,当他说到“大家全国帮忙,武汉是能够过关的。武汉本来就是一座很英雄的城市”时,他分明红了眼眶。这样的无声落泪,让人们看到了为医者之仁心,让人们看到了一位医学战士对生命的敬意,让人们看到了一个更加丰盈而隽永的灵魂,让人们看到了中华儿女血浓于水的情感共鸣。
其实不止钟院士,许许多多平凡而普通的医护工作者也别亲离子而赴水火,易面事故而求大同。星辰点点,浮沉聚往,银河倾然而下;细浪娟娟,汇流成海,明月欣然而起,这些无名英雄用爱筑起一道坚强的长城,坚守战场,保家卫国。
杏林分钟逢春茂,桔井挹泉滋蕙香。生死存亡、千钧一发之际,他是无边黑夜中的北斗星辰,有着心怀天下苍生的豪气,有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的胸怀,脱离了人性自私自利的原始本能,将远方和他人放在心间,在披荆斩棘中实现生命的价值,在无悔奉献中誓将健康还人间。我有国士,当世无双,面对疫情,我们不相信神灵,却知道有这样一座万古长青的丰碑彪炳史册。
疫情防控故事(2)
近段时间,我们通过电视、手机,一遍遍和一个人的名字相遇。他,就是我国84岁的工程院院士、著名的呼吸病学专家钟南山。
钟南山现在已经是国民偶像了,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几岁的小孩子,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这个疫情蔓延的特殊时期,钟南山院士就是那个“定海神针”,已经成为老百姓最为信赖的人了。一个工程院院士,一个医学专家,却神奇地拥有了100%的可信度。因为在大家的眼里,他代表正直,代表科学,代表权威。
20XX年这个春节,他不顾年事已高,在广州、北京、武汉三地奔波,连续奋战。他一边提醒公众“没有特殊的情况,不要去武汉。”一边自己却义无反顾地登上了去武汉的高铁,赶往防疫最前线!
当前的疫情,是病毒变异的结果。细菌性的病人,一般都有特效药抗菌治疗。但是这次的冠状病毒因为是新型的,第一次发现,目前还没有特效药。当然了,没有特效药,也不是不能治,这就需要临床医生很硬的医学基本功。当疫情来临的时候,他们要用自己的知识、医术去战胜它。
钟南山曾说,他永远忘不了他中学老师说的一句话:人不该单纯生活在现实中,还应生活在理想中。人如果没有理想,会将身边的事看得很大,耿耿于怀;但如果有理想,身边即使有不愉快,与自己的抱负相比,也会变得很小。这句话,钟南山牢记了一辈子,也践行了一辈子。
我们要学好科学知识,不仅对个人有利,更对我们的国家有利。以后,不管将来干什么职业,做什么事情,要想走得远,都必须拥有专业素养和职业精神,而这一切都离不开学习。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的希望。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好好学习是一种责任!我要谨记在心,创造并拥有更好的中国。
疫情防控故事(3)
从除夕夜第一批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出征,到现在已两个月有余。4000余名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坚持精准施治,用爱心温暖了很多患者。记者走近其中3名军队医护人员,倾听他们的抗疫故事……
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三科主任谢渭芬——
“要精准治疗,细节是关键”,一次握手、一句抚慰都可能是“良药”
他常说自己就是一名普通军医。事实上,在医学消化内科领域,他可算是全国领军人物之一。他就是来自海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支援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三科的主任谢渭芬(见图①,曹希摄)。大年初二刚查完房,他来到院长办公室,言辞恳切地说:“如果没有上战场,就愧对军医这个身份!”请战最终获得批准,谢渭芬赶往抗疫一线……
“要精准治疗,细节是关键。”查房时,谢渭芬会随时提问管床医生:“患者今天血糖、尿量、血压数据分别是多少?”如果回答磕磕巴巴,他就一改平时的温和,黑着脸批评对方……
一天,医生邹最从病房门口经过,看到谢渭芬正在盯着输液管,嘴里默念着一串数字……邹最明白:谢主任是在计算每分钟输液的滴数。个性化治疗,对输液速度有着非常严苛的要求,100毫升液体需要45分钟内输完,每分钟至少50滴。那天,谢渭芬在病床前站了60秒,数满50滴才放心走出病房。
“患者再小的事,都是大事。”谢渭芬说,一次握手、一句抚慰都可能是“良药”。一位74岁的患者,高度焦虑,谢渭芬每天查房都握着老人的手,俯身唠唠三五分钟;他还请心理医生柏涌海对其进行心理疏导。几天之后,老人饭量大了,睡觉也踏实了。出院那天,老人紧紧握着谢渭芬的手说:“是您救了我一命!”
来自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的火神山医院感染八科一病区主任赵玉英——
“心病还要‘心’药医”,随时回复微信群里的各种提问,每天数百条
2月4日,火神山医院收治首批50名感染患者,其中24名被分到了联勤保障部队第980医院副主任医师赵玉英所在的病区。每个班4名护士,除了基础护理,还要负责打扫卫生、照顾患者起居,很多人的身体都吃不消……
“刚住到医院的患者们,情绪有些焦虑,有什么缓解的好办法?”作为感染八科一病区主任,赵玉英试着建起了一个“感染八科医患交流群”。从此,赵玉英就像一个应答机,随时回答群里的各种提问,每天回复数百条,最短的一个字或者一个表情,最长的要一两百字。渐渐地,患者的焦虑感少了,医生也松了一口气:即使不是自己当班,也能随时了解患者的情况。赵玉英总结:“心病还要‘心’药医。”
“心”药也用在了尹奶奶和钟阿姨身上。得知钟阿姨的儿子小李也是一名感染患者,由于病情较轻,在另一家医院隔离治疗。赵玉英多方协调,把小李转院到火神山医院,安排和钟阿姨住同一个病房。看见儿子来了,钟阿姨脸上有了笑容,在儿子的照顾下,身体一天天好起来。
后来,赵玉英把小李的另一位病友尹奶奶也搬到这个病房,既方便沟通交流,又可以让小李帮助照顾生活起居。在小李带动下,志愿者越来越多:病房里,有的患者帮助医护人员照顾重症患者起居;医技楼外,有的患者协助医护人员推轮椅、抬担架;楼道里,他们拿起扫把和拖布,打扫卫生、倾倒垃圾……
如今,病区已有100多名患者治愈出院了,很多患者“出院不出群”,把名字后边备注上“已出院”,还继续留在群里给大家鼓劲加油。这个病区的医护人员也用上这剂“良方”,建起了自己的医患交流小平台;即使医疗队离开武汉,他们也可以随时对患者进行康复指导了。
来自火箭军某医院的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十四科护士长李晓莉——
“称呼一改,暖心多了”,进病房不叫床号,而是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地叫着
江城的第一缕阳光洒进窗户,湖北省妇幼保健院光谷院区感染十四科护士长李晓莉开始了一天的忙碌。她麻利地穿戴个人防护装备,即将奔赴她的战场:重症病房。收治新冠肺炎患者的病房污染区,感染风险极高。来自火箭军某医院的李晓莉,个头娇小,短发齐耳,说话如蹦豆,走路带阵风,干啥事就一个字:快。
李晓莉当兵31年,临床护理干了26年。此次支援湖北,李晓莉虽然已经上报了退休,仍带领科里护士集体递交请战书。到了武汉,她担任感染十四科护士长,在全科护士中年纪最大,却也最拼。主管护师乔惠霞与李晓莉一起共事13年,对她的印象就是:“一穿上防护服就像充满了电,投入工作就有使不完的劲儿。”
在李晓莉的带动下,护士进病房从不叫床号,而是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地叫着。“称呼一改,暖心多了。”李晓莉说,这个“特殊规定”,她已坚持了十多年。
一位六旬左右的胡阿姨告诉记者:“一下子感觉我们像是亲人,特别热乎。”胡阿姨年前从杭州到武汉探亲,没成想滞留江城无法返乡,还染上了新冠肺炎,刚入院时心情很糟……李晓莉每次见她一口一个“大姐”,和她聊几句家长里短,还在防护服上画上西湖风光,缓解她的“思乡之苦”。如今,胡阿姨不仅身体恢复很快,还乐呵呵地给病友加油。
92岁的王奶奶,是李晓莉重点护理的患者。这天,她要出院了。李晓莉想临别前给她说上几句话,一进病房,看到王奶奶已坐在床边等她:“闺女,我今天出院啦,老婆子就想多看你一眼。”
“您出院,我们比您还高兴呢,一会儿用轮椅送您出去,回去了也要注意这些事,第一个……”李晓莉凑在王奶奶耳朵边,叮嘱了一番,带人把她送出了大门……
送王奶奶出院,李晓莉又开始了新的忙碌。她不到一米六的身影,在人群中显得有些娇小,却在大家心里越发高大……
疫情防控故事(4)
我们来认识一位七旬医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天津中医药大学校长张伯礼。
在康复驿站,张伯礼正在给治愈后仍处于隔离期的康复者们问诊。随着疫情持续向好,治愈患者不断增加,完善新冠肺炎康复期的中医治疗方案成为他现在的主要工作。
张伯礼说,近二个月的一线抗疫,让他最欣慰的是,中医早介入、全程参与,在新冠肺炎治疗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2月初,刚到武汉不久的张伯礼面对没有西医特效药的情况,提出对集中隔离的疑似、发热等患者采用“中药漫灌”的治疗方式,也就是给他们普遍服用以治湿毒疫为主要功效的中药袋装汤剂。这一建议被中央指导组采纳。
采用中医药早期干预的同时,张伯礼又与同是中央指导组专家的北京中医医院院长刘清泉共同请缨,率领来自天津、江苏、湖南、河南、陕西等地的中医医疗团队,进驻武汉市江夏方舱医院。他们采取以中医药为主的综合治疗,共收治新冠肺炎轻症和普通型患者564人。
也就是在这段时间,张伯礼不分昼夜的高负荷工作导致胆囊炎发作,于2月19日接受微创胆囊摘除手术。手术后第三天,张伯礼就重新投入工作。
在张伯礼和同事的共同努力下,中医药的作用体现在了预防、治疗和康复的全过程,总有效率达到90%以上。特别在用药方面,目前已筛选出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血必净注射液和清肺排毒汤、化湿败毒方、宣肺败毒方等有明显疗效的“三药三方”,并编入第七版新冠肺炎诊疗方案中。
疫情防控故事(5)
重症病人数字从49降到7!这些天,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C7西病区,来自山东省立医院重症医学三科的主任医师纪洪生和同事们稍稍松了口气:他们已累计治愈74名患者。
“只要病房还有一个病人,就一点都不能松懈。”为了更加详细全面地了解每名患者的病情,制定个性化诊疗方案,纪洪生每天在隔离病区一待就是几小时;从隔离区出来,纪洪生还要赶去参加疑难病例讨论和会诊。
46岁的患者周女士入院时意识已模糊,双肺严重损伤,还伴有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基础病,去年刚刚做过甲状腺癌手术,病情十分复杂棘手。纪洪生和同事们通过高流量吸氧,无创呼吸机等技术手段,根据实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经过不懈努力,周女士转危为安,如今即将出院……
“医生,我能被治好吗?”“我都没考虑这个问题,我现在考虑多长时间能把您治好。”纪洪生和患者间的对话,一直在病房流传。
“穿着厚厚的防护服,护目镜还有雾气遮挡,给患者传递信心受到限制。即使看不到表情,但我们要用言语传递信心,告诉他们一定能战胜病毒!”提供治疗之余,纪洪生总会时不时和患者聊天,偶尔开开玩笑,缓解他们紧张的情绪。这样的做法被战友们戏称为“话疗”。
“患者心情轻松了,才会配合治疗。”纪洪生特别重视给患者提供心理疏导。病区先后来过三对夫妇,由于住院时间不同,被安排在不同的病房。纪洪生知道这一情况后,特意把三对夫妇尽量调在同一个病房,“同一个病房,夫妇能够相互照顾,相互支持。”
纪洪生被战友们点赞“记忆力强”。他把患者的所有情况牢牢刻在脑海里,患者一旦询问,总能第一时间回答,令人吃惊。“如果我答不上来的话,患者很容易背上心理包袱。”纪洪生说。
2月1日,山东省派出第三批援助湖北医疗队,接到医院通知,纪洪生如愿以偿加入医疗队。此前,他已主动向单位请战。
为何要主动请战来武汉?“我父亲是武汉同济医学院毕业的,对武汉心存牵挂;我爱人也是一名医生,攻读硕士的女儿也选择了医学相关专业……全家学医,医生的天职和使命不能忘。”纪洪生说,“当然,我是一名党员,国家需要,就要冲到一线。”纪洪生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