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常考区域地理知识点(1)
埃及
地中海、红海、苏伊士运河(亚非分界线);
尼罗河、纳赛尔水库和阿斯旺水坝
金字塔、开罗(非洲第一大城市)、亚历山大(埃及最大海港)
位置和领土
非洲东北部,亚洲境内的西奈半岛(在苏伊士运河以东),也是埃及领土。
人口城市:主要集中于尼罗河沿岸平原和入海处的河口三角洲地区,开罗在尼罗河三角洲顶端,是阿拉伯国家中人口最多的城市,亚历山大是地中海边的重要海港。
尼罗河:全长6600千米,世界第一长河,发源于东非高原(白尼罗河)、自南向北,注入地中海
(1)尼罗河的赠礼——埃及
(2)尼罗河流经撒哈拉沙漠,定期泛滥,为埃及带来:
①肥沃的土壤
②尼罗河沿岸的平原和三角洲;
③便利的灌溉水源。
白尼罗河:发源于赤道附近的东非高原,水量稳定。
青尼罗河:发源埃塞俄比亚高原,流量季节性变化。
白尼罗河、青尼罗河定期泛滥( 6 -10 月)。
经济
农业主要集中于尼罗河谷地和三角洲,长绒棉是重要的传统的出口商品,主要经济支柱是石油、苏伊士运河航运业、侨汇、旅游业。
侨汇:侨居外国的人寄回、带回祖国,以赡养家属的款项。
旅游资源:首都开罗和金字塔、亚历山大城市和塞得港、阿斯旺水坝。
苏伊士运河:沟通红海和地中海,连接大西洋和印度洋。
经济:传统出口商品长绒棉,现在经济支柱是石油、运河、侨汇、旅游收入。
阿斯旺水坝的利和弊
利:发电、防洪、灌溉、旅游、养殖、航运等
弊:尼罗河携带至下游的泥沙大大减少,现在农业需要灌溉和施肥,海浪使尼罗河三角洲受到侵蚀,海岸线不断向后退缩。
高中常考区域地理知识点(2)
自然地理特征
东亚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及一些小岛组成,形似一张弓,东京是搭箭的交点,似乎要射向太平洋。
面积狭小,人口稠密,人口超亿的国家(亿)。
海岸曲折,港湾优良——神户、横滨最大海港,东京是第三大港。
境内多山,平原狭小——关东平原最大。
火山之国,地震之邦——富士山最高,是活火山。
季风显著,海洋性强: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区比较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年降水量偏多且较均匀,气温的年较差较小。多梅雨、台风雨、秋雨;西北沿海冬季多雪。
(1)海洋性强的原因:岛国,深受海洋的影响,沿岸有强大的日本暖流流经,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
(2)主要气候类型:本州岛中部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
(3)日本群岛东西两岸的降水季节分配有何不同?原因?
①冬季:西北季风经日本海携大量水汽,受日本西岸地形抬升产生大量地形雨,降水较多,东岸则是背风坡。
②夏季:东南季风从海洋上来,受地形抬升降水多,而西部是背风坡。
(4)日本国土面积狭小,但自然灾害损失却位于世界前列的原因:
①日本为岛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侧,经常受到台风、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的影响;
②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是火山、地震的多发区:
③气候为季风气候,在不稳定的季风环流控制下,多水旱等气象灾害;
④地形以山地为主,多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⑤日本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单位面积资产密度大。
矿产贫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进口国:石油(西亚、东南亚)、煤(中国、澳大利亚)铁矿石(巴西、印度、澳大利亚)、棉花(中国、美国)。但硫磺矿较多,这是火山活动的结果。
福山:日本临海型钢铁工业(类似还有法国的福斯、敦刻尔克,意大利的塔兰托,中国的宝山)。
森林、水力丰富:国土面积小,山地为主(日本注重封山育林,森林覆盖率达68%,远大于其国土面积在世界上的比重),降水较多→河流短急,水能资源丰富。
木材资源较丰富的原因:多山地;多火山,土地肥沃;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有利于树木的生长;合理的森林采养制度。
高中常考区域地理知识点(3)
自然地理特征
东亚岛国,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大岛及一些小岛组成,形似一张弓,东京是搭箭的交点,似乎要射向太平洋。
面积狭小,人口稠密,人口超亿的国家(亿)。
海岸曲折,港湾优良——神户、横滨最大海港,东京是第三大港。
境内多山,平原狭小——关东平原最大。
火山之国,地震之邦——富士山最高,是活火山。
季风显著,海洋性强:与亚洲大陆同纬度地区比较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年降水量偏多且较均匀,气温的年较差较小。多梅雨、台风雨、秋雨;西北沿海冬季多雪。
(1)海洋性强的原因:岛国,深受海洋的影响,沿岸有强大的日本暖流流经,冬季较为温暖、夏季较为凉爽。
(2)主要气候类型:本州岛中部以南为亚热带季风气候和以北为温带季风气候。
(3)日本群岛东西两岸的降水季节分配有何不同?原因?
①冬季:西北季风经日本海携大量水汽,受日本西岸地形抬升产生大量地形雨,降水较多,东岸则是背风坡。
②夏季:东南季风从海洋上来,受地形抬升降水多,而西部是背风坡。
(4)日本国土面积狭小,但自然灾害损失却位于世界前列的原因:
①日本为岛国,位于亚洲大陆的东侧,经常受到台风、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的影响;
②地处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是火山、地震的多发区:
③气候为季风气候,在不稳定的季风环流控制下,多水旱等气象灾害;
④地形以山地为主,多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
⑤日本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单位面积资产密度大。
矿产贫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进口国:石油(西亚、东南亚)、煤(中国、澳大利亚)铁矿石(巴西、印度、澳大利亚)、棉花(中国、美国)。但硫磺矿较多,这是火山活动的结果。
福山:日本临海型钢铁工业(类似还有法国的福斯、敦刻尔克,意大利的塔兰托,中国的宝山)。
森林、水力丰富:国土面积小,山地为主(日本注重封山育林,森林覆盖率达68%,远大于其国土面积在世界上的比重),降水较多→河流短急,水能资源丰富。
木材资源较丰富的原因:多山地;多火山,土地肥沃;亚热带和温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好,有利于树木的生长;合理的森林采养制度。
高中常考区域地理知识点(4)
发达的经济
世界经济大国---“世界经济最发达的三极之一”。
经济发展的条件:
不利条件:国土内市场狭小、矿产贫乏。
有利条件:丰富的人力资源、较高的科技水平、岛国多良港。
扬长避短,发展经济。对外贸易发达,但经济对外依赖性很大。
日本主要的对外贸易对象是美国,其次是亚洲和西欧。
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濑户内海沿岸---京滨、阪神、名古屋、北九州四大工业区。
沿海地形是平原,地势平坦,多港湾,适合建立大港口。在海边,原料运进和产品外运极为方便,减少了陆上运输,省时、省钱、成本低。
日本矿产资源多是从太平洋航线运到日本,因此,工业多建在太平洋沿岸地区。----接近消费市场和对外贸易的海港。
(1)为什么日本将“马六甲海峡”称为“海上生命线”?
因为日本所需的工业原料,特别是石油绝大部分通过马六甲海峡,许多产品的出口也经过马六甲海峡。
(2)主要工业部门:钢铁、汽车、造船、电子、化学、纺织
工业布局趋向分散----向国土南北两端扩展——因为太平洋沿岸老工业区呈“饱和状态”。
发展方向:大力发展海上航运,进口原料,出口产品;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发展高科技产品。
(1)地位:是世界上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部门齐全,产品在国际上占重要地位。
(2)与中国的贸易:
从中国输入:服装、石油、煤炭、棉花、水产品和蔬菜。
向中国输入:钢铁、电子产品以及其他工业品。
农业和渔业
人多地少,采用农业生产方式采用小型农业机械,侧重于生物技术和水利的发展,合理施用化肥,精耕细作,单产高。
主要粮食作物是水稻,达到基本自给,多种在平原地区,但每年要进口小麦、玉米等农作物。
山丘地区多种桑树、果树和蔬菜。但蔬菜和水果仍需大量进口。苹果中红富士苹果是日本培育的优良品种。日本是一个岛国,周围海域盛产各种海产。
(1)日本为什么成为世界上海洋渔获量较多的国家?
沿海温带大陆架广阔,又有千岛寒流与日本暖流交汇,渔业资源丰富;日本拥有庞大的远洋捕捞船队和近海捕捞船队,海上捕捞能力强;日本沿海养殖业发达;鱼产品消费量高,市场需求大。
日本的经济有什么突出的特征?
(1)经济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工业现代化程度高;
(2)经济结构以工业为主,农业不占主要地位;
(3)对外依赖性强,需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原料和燃料,产品销售也依赖国际市场。
日本的工业为什么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懒户内海沿岸?
(1)日本国内矿产资源贫乏,所需矿产绝大部分依赖进口。
(2)日本国内市场狭小,产品大部分出口国外。
(3)充分利用岛国多良港的优势。
(4)工业布局在沿岸可利用廉价的海运,便于原料进口和产品出口,最大限度地降低产品的成本。
高中常考区域地理知识点(5)
德国
北海、波罗的海、基尔运河
莱茵河、多瑙河、易北河、多瑙—莱茵运河
三大地形区,自南向北依次为:巴伐利亚高原、中德山地、波德平原
柏林、汉堡(最大海港、造船中心)、波恩、法兰克福(最大航空港)、斯图加特、慕尼黑(新兴工业区中心)、鲁尔区(德最大工业区)
欧洲西部陆路交通十字路口
欧洲西部人口大国(8245万),出生率最低的国家之一
位置和地形
欧洲大陆上“十字路口”(欧洲南北向与东西向铁路都经过德国),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本区邻国最多的国家(9个)。
北部和南部的地形差异:地势南高北低,呈阶梯状。
德国北部以平原为主,为什么该地农业不发达,人口较为稀少?
北德平原,纬度较高,气温较低,冬季阴冷夏季凉爽、热量不足;地势低平,土壤较贫瘠,故不适合发展种植业,主要发展畜牧业,粗放经营。由于气候条件较差,人口也较稀。
中部谷地和宽广的山地,宜于农耕和放牧;南部巴伐利亚高原和阿尔卑斯山脉,日照时间长,河谷地区土壤肥沃,盛产葡萄、烟草、啤酒花和水果,河谷两侧的山地则为森林和高山牧场。
气候:自西向东由海洋性向大陆性过渡。
河流
主要河流:多瑙河(向东流入黑海)、莱茵河(由北入北海)、易北河(向北入北海)。莱茵河与多瑙河之间的“美因-多瑙运河”,以及北部的北海-波罗的海运河(即基尔运河)是重要的国际性航运捷径。
莱茵河的航运价值
(1)自然原因:莱茵河全年水量丰富,水流平稳,含沙量小,无冰期。这是因为莱茵河流经地区大部分为欧洲中部和西部平原,地势低平水流平稳,地处温带海洋胜气候区,气温变化幅度小,降水较多,流量大,全年可通航。
(2)经济原因:莱茵河干支流流经国家较多,且都是经济发达的国家,航运需求量大,河口处有世界著名港口鹿特丹,又与多瑙河等河流有运河相通,这为提高航运价值提供了有利条件莱茵河沿岸的一些工业城市经过综合整治,加强了对莱茵河的环境保护,莱茵河己经从过去的“资源开发阶段”发展到现在的“休闲与审美时代”。
发达的工业
现代化工业高度发达的国家,欧洲经济实力最强,贸易额居世界前列。
发展条件
有利:丰富的煤炭、钾盐;便利的水陆运输条件、雄厚的科技力量。
不利: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进口,产品一半依赖国际市场。
分布:莱茵—鲁尔区:埃森、杜伊斯堡为中心,主要是传统工业部门:机械制造、化学、采煤、钢铁、纺织等。
南部慕尼黑:是欧洲最大的微电子工业中心,有德国“硅谷”之称。主要是宇航、飞机、微电子等新兴工业。
分布特点:工业布局大分散小集中,分布较为均衡,工业由北向南发展
鲁尔区的兴衰
(1)区位优势:
①丰富的煤炭资源;
②离铁矿区近,靠近法国东北部洛林铁矿区;
③充沛的水源;
④便捷的水陆交通: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河运方便并直通海洋;
⑤广阔的市场。
(2)衰落原因:
①生产结构单一:集中于煤炭、钢铁、电力、机械,煤炭、钢铁是基础;
②煤炭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气的广泛应用,使煤的比重减少、新技术炼钢耗煤量降低;
③世界性钢铁过剩:产量增加,经济危机及替代品广泛使用,使用量减少;
④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传统的生产和组织形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严重。
(3)综合整治:
①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数量减少、规模扩大,新建迁移的以技术精良的中小企业为主。
②调整工业布局,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如钢铁工业日益集中到西部,有的把高炉建到荷兰海边。
③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有德国最稠密的铁路和高速公路网,航运繁忙,运输的一半是铁矿石。
④消除污染、美化环境:控制污染排放,建立完善回收装置和污染处理系统和植树造林。
主要城市
柏林:德国首都,位于东部,是全国最大城市。
汉堡:位于易北河下游,最大港口城市和造船中心,北部的经济中心。
法兰克福:德国最大航空港,铁路枢纽和化学工业城市,世界重要金融中心。
慕尼黑:南部工业中心,德国宇航、飞机、微电子工业中心,啤酒之都。